該調查顯示,有37%的人從未接受過防災、減災教育,經常接受教育的只有4%。這個數據以及反映的現實讓人吃驚。正如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位夢華所說:“我們現在是重救災,輕防災,總是強調政府如何救災,而對民眾如何防患于未然,以及災害突發如何應對較少提及。防災教育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往往流于形式,應付差事,缺乏持久性和系統性。”
缺乏持久、系統的防災教育,必然帶來公眾對防災、減災知識的無知。所以不僅在臺風和暴雨、洪水等特大自然災害面前無所適從,就是面對礦難、車禍、火災等突發事件也茫然失措,甚至屢屢出現河中玩水被淹死沖沒、旅游探險遇難、井窖作業救人缺氧致命等人為的災害事故,可以說,教訓是慘痛的。因為無知,所以認識不到危險的發生而表現出無畏,不能夠及時正確地接受教訓,讓前車之覆成為后車之鑒。因為無知,還帶來“天塌砸大家”的消極從眾心理,坐等災害,任由其害,結果必然是災害發生時被砸的“大家”越來越大。這種無知的愚昧,比災害本身更可怕。有些災害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過積極地預防和抗御,使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任由這種“不可避免”出現,就人為使災害損失無限度擴大化,甚至使無災變成有災,小災變成大災。
災害發生時,我們通常來不及深思熟慮,一般都是下意識地采取行動。要使這種“下意識”保持科學的理性,就需要平常養成意識和習慣。如發生44人礦難的攀枝花煤礦竟然沒有瓦斯報警裝置,造成36人死亡特大客車事故緣因駕駛員拒不執行凌晨強制休息規定而疲勞駕駛。由此可見,進行警鐘長鳴式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是多么重要。如果人人都養成尊崇科學、遵守規矩的良好意識和習慣,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雷池一步,災害和事故還能不繞道而行、避而遠之嗎?
防災減災教育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勇于擔責,運用自身的權力優勢進行經常不斷、持之以恒的宣傳教育,并且要求所有的單位、企業和社會組織成為防災教育的主體,貫穿融合到整個日常工作,實現人群的全覆蓋。其次,報紙、電視、網絡等全媒體也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丶铱纯?rdquo;、“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等公益廣告所產生的巨大社會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多一些形象的防災減災公益宣傳,也必將深入人心、潛移默化。再次,人民群眾也要自覺消除“防災是政府的事”、“不可能輪到我頭上”等消極僥幸錯誤觀念,實現防災減災的自我教育,利用電視、電腦等工具,多學一些生活知識,多掌握一點預防抗御災害事故的技能,養成科學、理性應對突發事件的良好心態和習慣。
總之,讓防災減災教育成為一項常態化、普及化的制度,而不僅僅是一陣風式的運動,天災人災就一定離我們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