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是世界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一次地震所造成的傷亡,其嚴重程度主要取決于地震震級的大小、人口稠密情況以及當地抗震防災的能力,其次與地震發(fā)生的季節(jié)、時刻、地區(qū)、環(huán)境與氣候等因素有關。而震后作為主要緊急救援任務的醫(yī)療救護能否及時有效地展開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傷亡損失的大小。
一、地震的成因與預防
(一)地震的成因
地震的成因至今眾說紛紜,但一般認為,地球內部物質處于不停的運動狀態(tài),在運動中逐漸聚積巨大的能量;組成地殼的大陸板塊在不斷運動中相互擠壓,地球內部的能量會使地殼及其上部的巖層發(fā)生斷裂,或使原有的斷層發(fā)生新的位置錯動,形成地震學上的構造地震,它占所有地震的90%以上。另外,因火山爆發(fā)、水庫蓄水及礦山陷落等,也會產生相應的地震。
(二)地震發(fā)生的頻次
一年之中,地球要發(fā)生大小500萬次地震,但其中6級以上的僅約100次,7級以上的約18次,8級以上的1~2次。一般超過4.5級的地震,就可能成為“破壞性地震”。
(三)地震的地域分布
全國的地震活動呈帶狀分布。世界上主要有兩大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和亞歐地震帶。我國處在世界這兩大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作用,我國域區(qū)內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F(xiàn)已探明,曾發(fā)生過強烈地震的活動構造帶(或稱為主要地震帶)在我國大陸上有23條之多。
按我國國家頒發(fā)的現(xiàn)行地震烈度區(qū)劃圖,我國41%的國土,50%的城市(其中包括70%的百萬以上人口的大、中城市)地震基本烈度都處在Ⅶ度或Ⅷ度以上的高烈度區(qū)。凡地處高烈度區(qū)者,必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等法規(guī)規(guī)定,采取必要的防震減災措施才能確保安全。
(四)加強防震減災的意義
2001年11月14日發(fā)生在新疆和青海交界無人區(qū)(昆侖山區(qū))的8.1級地震,雖未造成災難,但足以提醒人們認識到,我國內陸地區(qū)地殼深處可能已積蓄了巨大的能量,地層可能已處活動期,必須加強對地震的防范。特別應該關注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地震預報水平已居世界先進行列。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地震短期預報并取得減災實效的國家。
但次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卻未能事先預報,以致?lián)p失慘重。嚴酷的事實告訴我們,目前的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現(xiàn)行地震預報的主要方法都還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做出的經驗性預報,不可避免地還帶有很大的局限性。
盡管我國對地震的孕育發(fā)生原理、規(guī)律有了一定了解,但還遠沒有完全認識;在一定條件下能夠對某些類型的地震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還不能預報所有地震;以年為度量的中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為度量的短期預報的成功還僅限于極少數特殊類型的地震。破壞性地震災害的威脅依然存在。有災害,就會有人員傷亡,就有可能發(fā)生疫情,必須做好救災防病的準備工作,加強對救災防病人員技能的強化訓練,使其具備“招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必勝”的實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對人的傷害,減少死亡與傷殘。
程塌方生成的原因比較復雜,但其現(xiàn)場表象類似地震,其救治工作與地震現(xiàn)場也有類似之處。